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计算机与智能-思维导图.pdf
资源类型:本地上传资源
大小:681.59KB
评分:
5.0
上传者:时光的海38
更新日期:2025-10-05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计算机与智能-思维导图.pdf

资源内容介绍

本文探讨了计算机与智能相关的诸多问题,首先围绕“机器是否能够思考”的哲学疑问展开讨论。为了避免陷入语义争论,作者提出使用“模仿游戏”来衡量机器是否具有智能,即机器能否在模仿游戏中成功冒充人类而不被识破。在这一框架下,文章界定了评判机器智能的边界,强调了只考虑机器的外在表现,而不关心其内部机制或意识等无法直接观测的属性。接着,文中重点讨论了“模仿游戏”中对“机器”的定义。图灵提出机器应具备的三个条件,并进一步将研究对象缩小至“数字计算机”,强调了在理想状态下数字计算机在模仿游戏中的角色。若未来不存在能够在游戏中表现良好的数字计算机,则意味着这一替换不合理。作者还提出,利用各种工程技术通过实验性方法构建的、透明的机器,也应被纳入“机器”的范畴。文章详细介绍了数字计算机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存储单元、指令单元和执行单元。存储单元负责存储需要处理的数据,指令单元负责存储操作步骤和规则,而执行单元则是在控制单元的指挥下,对存储单元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或逻辑操作。文中还使用了人类计算器的类比来帮助理解数字计算机的运作方式,并指出数字计算机具有按照明确指令准确完成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地,数字计算机的通用性被阐述,强调了数字计算机能够模拟任何其他离散状态机的行为,这为图灵测试提供了理论基础。作者还详细解释了离散状态机的工作机制,包括如何通过状态转换表来预测未来状态,以及数字计算机的巨大状态空间。此外,数字计算机与物理实现技术(如电力)的关系也被澄清,即数字计算机的操作不受物理实现技术的限制。文章还探讨了对于机器智能发展的神学异议和鸵鸟异议。神学异议认为只有人类能够拥有灵魂,而机器无法达到这一层次。鸵鸟异议则担忧机器若能思考,可能对人类构成威胁。图灵对这两种异议都持批评态度,认为不应无端限制机器发展的可能性,而应鼓励大胆的推测与创造。总结来看,本文深入分析了机器智能的可能性与挑战,提出了通过外在行为来评判机器智能的方法,并详细介绍了数字计算机的组成、功能和其理论基础。同时,作者也对关于机器智能发展的各种异议进行了反驳,鼓励人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智能机器的发展前景。
预览图1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计算机与智能-思维导图.pdf_预览图1

用户评论 (0)

发表评论

captcha

相关资源

计算机基础part1.pdf

计算机基础part1.pdf

304.77KB40积分

重庆现代机械制造学院展板内容0924(二次校正版).pdf

重庆现代机械制造学院展板内容0924(二次校正版).pdf

10.48MB18积分

面向Java反序列化漏洞调用链搜索方法的研究.pdf

面向Java反序列化漏洞调用链搜索方法的研究.pdf内容概要:本文针对Java反序列化漏洞调用链搜索中存在的“静态分析不完备,缺失对Java反射与动态代理分析”和“动静态混合分析低效”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静态污点分析与定向模糊测试的调用链验证及搜索方法,并实现了自动化工具Gadget Searcher。该方法通过改进静态分析,增强对Java动态特性的建模,提升调用图构建的准确性;并在静态分析基础上引入定向模糊测试,利用调用图和潜在调用链指导测试用例生成,提高漏洞调用链的验证效率与发现能力。实验表明,该工具在准确率和效率上均优于现有同类工具。; 适合人群:具备Java编程基础、熟悉软件安全分析技术的安全研究人员、漏洞挖掘工程师及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提升Java反序列化漏洞调用链的自动化挖掘能力;②解决传统静态分析对反射、动态代理等动态特性支持不足的问题;③优化动静态混合分析效率,减少误报与漏报,辅助安全评估与漏洞修复。; 阅读建议:建议结合Java字节码、静态分析与模糊测试基础知识进行阅读,重点关注第三章的静态污点分析改进方法与第四章的定向模糊测试设计,可通过复现实验环境深入理解Gadget Searcher的实现机制与性能优势。

4.33MB10积分

移动通信面向2030年的6G愿景与关键技术:全域覆盖、智慧内生与多维感知融合系统设计

内容概要:本文全面阐述了6G移动通信技术的总体愿景、宏观发展驱动力、潜在应用场景及关键技术方向,并对未来6G发展提出若干思考。6G将实现“万物智联、数字孪生”的愿景,构建人机物智慧互联的新型网络,支持沉浸式云XR、全息通信、感官互联、智慧交互、通信感知、普惠智能、数字孪生和全域覆盖等新型业务场景。在技术层面,6G将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发展内生智能网络、太赫兹与可见光通信、通信感知一体化、星地一体融合组网、确定性网络、算力感知网络等关键技术,实现通信、感知、计算、控制的深度融合。; 适合人群:从事通信、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高校师生以及政策制定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了解6G未来发展方向与技术蓝图,把握前沿技术趋势;②为科研选题、技术攻关、产业布局和战略规划提供参考依据;③推动跨学科融合创新,探索6G在工业、医疗、交通、教育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阅读建议:本文内容系统全面,建议结合图表与缩略语表进行深入阅读,重点关注6G潜在应用场景与关键技术的内在关联,理解其对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深远影响,并关注国际标准进程与技术挑战,以形成对6G发展的全局性认知。

3.33MB34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