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EDI+IDoc技术.pdf
资源内容介绍
IDoc(Intermediate Document)是企业间数据交换的一种媒介格式,广泛应用于不同系统间的自动化数据传输。它由SAP公司开发,用于SAP系统内部或与外部系统的数据交互。IDoc既可以通过ALE(Application Link Enabling)实现在同一集团内不同SAP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也可以利用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技术在不同企业间进行电子数据交换。IDoc的基本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控制记录(Control Record)、数据记录(Data Record)以及状态记录(Status Record)。控制记录包含了发送和接收端的信息、IDoc ID和发送日期等关键信息。数据记录包含了多个数据段,这些数据段组成层次结构,能够承载传输的数据,并且每个数据段限制在1000个字符以内。状态记录则用来记录IDoc从发送方到接收方的整个历史状态信息。IDoc类型是IDoc文件结构的定义和说明,它们因SAP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传输格式或数据要求存在多个IDoc类型。消息类型是IDoc类型的一个视图,一个消息类型可以包含多个IDoc类型。数据段是IDoc结构的组件,包含了特定的数据类型,并且每个字段可以参照SAP数据字典,也可以根据需求自定义字段。在IDoc的处理流程中,主要分为两种模式:出站处理(Outbound)和入站处理(Inbound)。出站处理涉及生成应用数据、创建出站IDoc、寻找通讯伙伴和端口,最后进行数据发送。入站处理则涉及接收到的数据IDoc,将其转换成SAP系统中的数据格式,并最终归档。这两个处理模式共同构成了IDoc数据交换的关键步骤。通过技术的EDI和IDoc,可以实现不同企业间以及企业内部系统间的高效数据交换。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还通过自动化流程减少了人力成本。IDoc作为一个成熟且广泛采用的技术,在SAP系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帮助实现了数据的标准化和跨企业信息流的无缝连接。预览图1

预览图2

预览图3

用户评论 (0)
发表评论
相关资源
IA-32英特尔架构软件开发人员-第三卷-完美中文翻译
英特尔架构(Intel Architecture, IA)是英特尔处理器的设计基础,其中IA-32是指适用于32位操作系统的英特尔处理器架构。软件开发人员在开发针对IA-32架构的软件时,需要掌握一系列的技术和编程知识。《IA-32英特尔架构软件开发人员指南》就是为这些软件开发人员编写的参考书籍,其中详细介绍了该架构的指令集、编程模型、系统编程接口等关键信息。该系列指南的第三卷主要涉及系统编程,包括保护模式、虚拟内存管理、任务管理、保护和访问控制、系统控制协处理器、调试和性能监视等内容。保护模式是指在32位处理器上运行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能够利用的模式,与实模式相比,它提供了更多的内存保护功能和虚拟内存管理。虚拟内存管理允许系统使用硬盘作为额外的内存,使得程序的运行不受物理内存大小的限制。任务管理则是操作系统调度执行各个程序和任务的机制。保护和访问控制确保了操作系统能够保护数据不受未授权访问。系统控制协处理器部分介绍了处理器内集成的协处理器,它负责处理浮点运算、系统管理等高级功能。调试和性能监视则是软件开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帮助开发者在软件开发和测试阶段找到问题所在,并通过性能监视来优化软件运行效率。由于书籍是针对专业软件开发人员的,因此在翻译成中文时,需要确保术语的准确性和技术的严谨性。在完美中文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还需要将技术术语转换成中文中对应的术语,这需要译者对IA-32架构及其编程有深入的理解。中文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中文读者对IA-32架构的理解和软件开发的实践。英特尔处理器架构的发展历史悠久,IA-32架构的软件开发人员指南,对于理解x86架构的历史和演进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x86架构是英特尔处理器的基础架构之一,它支持从最初的16位实模式到后来的32位保护模式,再到64位的x86-64架构。这些架构的演进为程序员提供了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更多的编程空间。操作系统作为软件开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与处理器架构紧密相连。IA-32架构为操作系统提供了基础硬件层面的支持,使得各种操作系统能够在该架构上稳定运行。编译器作为将高级语言转换为机器语言的工具,对IA-32架构的优化支持也是软件开发效率和性能的重要保障。因此,对IA-32架构的深入学习不仅有助于理解处理器内部的运行机制,也有助于提升软件开发的技能。英特尔架构和相关技术的不断更新,要求软件开发人员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知识。IA-32架构的学习和研究,对于提高软件开发人员在硬件层面的编程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虽然现代软件开发越来越依赖高级的框架和抽象,但对处理器底层架构的深入理解仍然是软件开发的基石。从编译器的优化到操作系统的设计,再到处理器架构的理解,IA-32架构为软件开发人员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技术学习平台。通过深入学习IA-32架构,软件开发人员能够更好地掌握软件与硬件的交互机制,为编写高效、稳定的软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星闪红外遥控车开发指导书
内容概要:本文档为《星闪遥控车》开发指导书,详细介绍了基于WS63星闪开发板的遥控车系统设计与实现,涵盖硬件架构、软件逻辑及编译调试流程。系统支持星闪SLE和红外两种遥控方式,具备远程控制小车移动、一键启动寻迹模式等功能。硬件部分包括遥控器(Client端)和小车(Server端)的主控模块、显示屏、触摸按键、红外发射、OLED显示、IO扩展、电源检测、电机驱动及超声波寻迹等模块;软件部分重点讲解了星闪连接初始化、数据收发机制、PID算法控制车轮转速、巡线逻辑实现以及红外信号发送与解码过程。项目采用TFT与OLED双屏显示,结合PCF8574 IO扩展和INA219电源监测,提升系统稳定性与可视化能力。;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学习星闪SLE技术在低延迟无线控制中的应用;②掌握PID算法在电机调速与巡线控制中的实现方法;③理解多通信协议(I2C、SPI、UART)在复杂系统中的协同工作;④实现遥控车的双模控制(星闪+红外)与自动寻迹功能;
【后量子密码】基于NTRU格的高效紧凑密钥封装方案:仅依赖单向性假设且无需纠错码的密文压缩机制设计
内容概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NTRU格的高效紧凑密钥封装方案LTRU,该方案仅依赖NTRU单向困难性假设,无需使用纠错码即可实现密文压缩,有效降低了公钥和密文尺寸,同时提升了安全强度与运行效率。LTRU构建于NTT友好环Zq[x]/(xn−xn/2+1)之上,设计了IND-CPA安全的公钥加密方案LTRU.PKE和IND-CCA安全的密钥封装方案LTRU.KEM,并提供了128b量子安全强度下的参数集。为提升多项式运算效率,文中提出一种结合3次单位根性质和1-迭代Karatsuba算法的高效混合基NTT算法,显著减少了乘法运算量。此外,给出了LTRU的C语言与AVX2优化实现,实验结果显示其在密钥生成和解封装速度上显著优于NTRU-HRSS等现有方案。; 适合人群:从事后量子密码研究的科研人员、密码学工程师以及关注格密码系统实现性能的技术开发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为后量子密码标准提供安全、高效、通信开销小的密钥封装候选方案;②适用于TLS、IoT等对带宽敏感的网络通信场景;③为格密码的高效算法设计与常数时间实现提供技术参考; 阅读建议:建议结合文中提供的参数选择、NTT优化细节与实现代码进行深入分析,重点关注其在不依赖额外假设和纠错码的前提下实现密文压缩的创新机制,以及混合基NTT在实际性能提升中的作用。
鸿蒙Hi3861语音控制智能小车开发指导书
内容概要:本文档为《语音控制智能小车》开发指导书,详细介绍了基于离线语音模块(SU-03T)、微信小程序、Hi3861设备端和STM32驱动端的智能小车系统开发流程。内容涵盖项目整体架构、各模块硬件设计(主控、NFC、OLED、电机驱动等)、智能公元平台产品配置与固件生成、语音命令与JSON通信协议、各端代码编译烧写方法及综合测试步骤。通过NFC配网、语音控制和小程序远程操作实现小车的多功能控制,并提供完整的调试与测试指导。; 适合人群:具备嵌入式开发基础、熟悉C语言和JavaScript的初、中级开发者,以及对物联网、语音控制、智能硬件开发感兴趣的工程技术人员;适合高校电子类、自动化类专业学生及项目实践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学习语音识别模块在智能设备中的集成与应用;②掌握微信小程序与Wi-Fi设备的通信机制;③理解多MCU协同工作的系统架构设计;④实现基于NFC的便捷配网功能;⑤完成从硬件连接、固件烧录到综合调试的完整项目开发闭环; 阅读建议:建议按照文档章节顺序逐步操作,重点关注硬件连接、固件烧写配置及通信协议解析部分,结合实际设备进行调试,确保各模块正常通信,建议在Wi-Fi环境稳定条件下进行测试。